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路径探索

2025-10-17 09:51 来源:网络 阅读量:9728   会员投稿

文章摘要

(中新社西安讯)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,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,其法治意识的强弱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发展,更影响着社会法治建设的进程。当前,部分大学生存在法治认知模糊、权利义务观念淡薄、维权能力不足等问题,面对校园贷、知识产权纠...

(中新社 西安讯)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,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,其法治意识的强弱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发展,更影响着社会法治建设的进程。当前,部分大学生存在法治认知模糊、权利义务观念淡薄、维权能力不足等问题,面对校园贷、知识产权纠纷、网络侵权等常见法律风险时,常因缺乏法律知识而陷入困境。因此,探索多维度、立体化的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路径,帮助大学生树立“知法、懂法、守法、用法”的法治观念,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。

      一、创新法治教育模式,夯实法治认知基础

1.优化课程体系,融入法治教育核心内容。高校应将法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,构建“必修+选修+实践”的多层次课程体系。一方面,开设《思想道德与法治》等必修课程,系统讲解宪法、民法典、刑法等基础法律知识,结合大学生生活实际,剖析校园欺凌、网络诈骗、劳动合同纠纷等典型案例,让法律知识不再抽象;另一方面,增设《知识产权法》《网络安全法》《大学生法律实务》等选修课程,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法治学习需求,例如为理工科学生重点讲解专利保护相关法律,为文科学生强化法律文书写作与维权技巧教学。

2.创新教学方法,提升法治教育吸引力。打破传统“教师讲、学生听”的单向教学模式,采用案例教学、模拟法庭、法律辩论、情景演绎等互动式教学方法。例如,组织学生围绕“校园贷的法律风险与防范”开展辩论赛,让学生在思辨中深化对法律条款的理解;联合法院、检察院开展“模拟法庭进校园”活动,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、律师、原告、被告等角色,沉浸式体验司法审判流程,感受法律的严谨与威严。同时,利用线上教学平台,制作法治教育微视频、动画短片,推送法律知识问答、案例解析等内容,方便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。

3.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方式增强学习灵活性,构建全天候法治学习环境。依托智慧校园平台,开设法治教育专题模块,集成课程资源、互动问答、在线测试等功能,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。鼓励学生参与法律主题的网络征文、短视频创作大赛,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法用法热情。同时,建立法治学分认证机制,将参与法治实践活动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,形成持续激励。通过系统化课程设计与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协同作用,切实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,推动法治精神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使青年学生在面对现实法律问题时具备理性判断与依法维权的能力,为全社会法治水平的整体提升奠定坚实基础。

      二、丰富法治实践活动,强化法治行为养成

1.开展校园法治实践,营造法治践行氛围。高校可定期举办“法治文化节”“法律知识竞赛”“法治主题演讲比赛”等活动,吸引学生广泛参与。设立“校园法律咨询服务站”,邀请专业律师、法学教师定期坐班,为学生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,帮助学生解决租房合同纠纷、消费维权、实习协议签订等实际法律问题。此外,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安全巡逻、法治宣传志愿者服务等活动,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法治理念,增强法治责任感。

2.拓展校外实践渠道,提升法治应用能力。加强与法院、检察院、律师事务所、社区法律服务中心等机构的合作,建立大学生法治实践基地。组织学生开展“法院旁听”活动,让学生现场观摩真实案件的审理过程,了解司法实践中的法律适用;安排学生到律师事务所实习,协助律师整理案卷、参与案件调研,提升法律实务操作能力;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法治宣传活动,通过发放法治宣传手册、举办法律知识讲座等形式,向社区居民普及法律知识,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深化自身的法治认知。

3.开展模拟法庭实战演练,选取贴近生活的典型案例,由学生扮演不同诉讼角色,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完整还原庭审流程,提升法律思维与表达能力。通过真实场景的沉浸式参与,增强对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双重理解,推动法治信仰的自觉树立。在模拟法庭中,学生不仅需研读案情、撰写法律文书,还需临场应对对方辩驳,锤炼逻辑与应变能力。每次演练后设置复盘环节,由法学教师逐一点评法律适用准确性与程序规范性,帮助学生查漏补缺。此类实践将抽象法条转化为具象体验,使学生深刻体会证据意识、权利义务边界与法治运行的真实逻辑,切实提升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与行动力。通过常态化的模拟法庭演练,逐步构建起从知识学习到实践应用的完整链条,有效弥合法学理论与司法实务之间的鸿沟。学生在角色代入中体悟不同主体的法律立场,在对抗性思辨中深化对公平正义的价值认同,进而在真实社会情境中更加坚定地践行法治原则。此类深度参与式教学模式,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,更强化了其社会责任感与职业伦理意识,为未来投身法治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。

     三、营造校园法治文化,厚植法治精神土壤

1.加强校园法治文化环境建设。在校园内打造“法治文化长廊”“法治主题广场”,通过展板、海报、雕塑等形式,展示宪法条文、法律名言、典型法治案例等内容,让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文化熏陶。利用校园广播、电视台、校报、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,开设“法治专栏”,定期推送法治新闻、法律解读、学生法治实践活动报道等内容,营造“人人讲法治、处处有法治”的校园文化氛围。

2.发挥榜样示范作用,引领法治风尚。挖掘和宣传大学生中的法治榜样典型,例如表彰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、参与法治实践、宣传法治知识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,通过校园官网、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讲述其法治故事,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。邀请法治领域的专家学者、优秀律师、法官等走进校园,开展专题讲座,分享其法治工作经历与感悟,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法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与法治精神,激发学生对法治的尊崇与追求。

3.组织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,如举办法治主题演讲比赛、法律知识竞赛、法治微电影创作大赛等,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表达对法治的理解与思考。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增强法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,使法治理念真正融入学生的精神内核。结合国家宪法日、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重要时间节点,开展集中性法治宣传教育活动,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担当。持续推动法治文化进宿舍、进课堂、进社团,形成全方位、多层次、立体化的校园法治文化格局。在润物细无声中培育规则意识与权利观念,使法治精神成为青年一代的价值坐标。通过制度化的参与渠道和开放式的对话平台,让学生在校园治理中体验程序正义、协商民主与责任承担,真正将外在规范内化为行为自觉。法治文化的养成非一日之功,需持之以恒地融合教育引导、实践养成与制度保障,让尊法、学法、守法、用法在校园蔚然成风,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注入青春力量。

        四、完善法治保障机制,确保培育成效落地

1.健全组织保障体系。高校应成立由校领导牵头,宣传部、学生处、教务处、法学院(系)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工作领导小组,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,统筹协调法治教育、实践、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,形成工作合力。将法治意识培育工作纳入高校年度工作考核体系,定期对各部门、各院系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估,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。

2.加强师资队伍建设。组建一支由法学专业教师、辅导员、校外法律实务工作者组成的多元化法治教育师资队伍。定期组织校内法治教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、学术研讨活动,提升其法治理论水平与教学能力;邀请校外法律实务工作者担任兼职教师,为学生讲授法律实务课程、指导法治实践活动,弥补校内师资在法律实务经验方面的不足。同时,建立师资激励机制,对在法治教育工作中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表彰与奖励,激发其工作积极性。

3.建立协同育人机制。加强学校、家庭、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,构建“学校主导、家庭配合、社会支持”的大学生法治意识协同育人机制。通过家长会、家长微信群等渠道,向家长宣传法治教育的重要性,引导家长重视对孩子的法治教育,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与法治观念;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,整合社会法治教育资源,为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提供更多的平台与保障,形成全方位、多层次的法治教育格局。

(供稿:李菊菊,西安医学院药学院;本文系西安市社会科学院2025走读秦岭项目:云上本草.终南传薪一--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创新实践(SKPJ202513);2025年西安医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项目:基于资源整合的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研究(2025CCJG-20)编辑:褚智凌)

免责声明:该文章系本站转载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

分享:

南方新闻网 | 网站地图 | RSS订阅

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。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Copyright©2020- 南方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.

邮箱:jokerdeyouxiang@sina.com

备案号:京ICP备1802751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