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7-29 19:14 来源:新华网 阅读量:13112
文章摘要
7月29日,扬州市围绕“聚焦‘四个着力点’全力冲刺决胜‘十四五’规划圆满收官”系列主题举行第四场新闻发布会。会上,扬州市教育局、市民政局、市人社局、市农业农村局、市卫健委、市医疗保障局等部门分别介绍了扬州市“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”...
7月29日,扬州市围绕“聚焦‘四个着力点’全力冲刺决胜‘十四五’规划圆满收官”系列主题举行第四场新闻发布会。会上,扬州市教育局、市民政局、市人社局、市农业农村局、市卫健委、市医疗保障局等部门分别介绍了扬州市“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”领域的工作情况。
推进“家门口的好学校”建设 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名城
“上好学”是老百姓最朴素的期盼。今年以来,扬州市教育局锚定现代化教育名城建设目标,通过扩优提质、优化服务、协同育人等举措,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。
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方面,扬州实施8所中小学新建项目,广陵经开区九年一贯制学校、育才小学福运门分校等一批新优质学校将于秋季学期投用,新增公办学位8640个。同时,推动学前教育托幼一体化发展,全市超半数幼儿园可提供托育服务,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比例达95.3%。
在提升教育质量方面,扬州实施“运河思政·百校百馆”协同育人行动,开设“博物馆里的思政课”,并落实义务教育学校“每天一节体育课”。此外,全域推进职业教育“双元制”改革,建设40个“双元制”专业,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。
教育惠民服务持续优化,全市中小学教室空调、照明达标全覆盖,186所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向社会开放,53所学校建成候学驿站。同时,深入开展学生关爱行动,为特殊困难学生提供精准帮扶。
不久前扬州市出台《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名城行动计划》,部署实施立德树人、扩优提质等八项工程。未来,扬州将通过更高标准配置资源、更高质量内涵发展,在共同富裕道路上展现教育担当。
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织密民生保障安全网
扬州积极探索社会救助新模式,通过健全制度、创新机制、优化服务,构建起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,切实兜牢民生保障底线。
在制度建设方面,扬州先后出台低保、临时救助等系列政策文件,将2025年低保标准提高至月人均893元,达到上年度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2.99%。临时救助取消户籍限制,最高可享30个月低保标准的救助金,有效解决群众突发性困难。
机制创新成为扬州社会救助工作的一大亮点。扬州市首创社会救助容错免责机制,明确10种免责情形;建立“一事一议”机制解决13类特殊个案;依托大数据平台,与医保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,对7类重点群体开展常态化监测预警和巡访关爱。
在优化服务方面,扬州创新开展服务类救助试点,为3.2万低收入群体提供个性化帮扶服务。通过“慈善+救助”模式,连续4年为困难群众购买“江苏医惠保”,惠及近3万人次。同时,联合法院探索“执行+民政”联合救助,破解特殊个案难题。
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将持续优化社会救助政策体系,扩大保障覆盖面,深化温情救助服务,构建城乡一体的共同富裕支撑体系,让困难群众共享发展成果。
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基层诊疗量占比超六成
扬州市卫健系统多措并举,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,有效提升群众就医均衡性和可及性。最新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全市基层诊疗量占比达64.82%,较2022年提升7.7个百分点。
在医疗资源扩容方面,扬州在2024年建成市妇女儿童医院、苏北人民医院开发区院区,目前4个市级重点项目正在推进。全市4家县级人民医院全部异地新建,20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均达二级医院水平。
诊疗能力显著提升,全市4家县级人民医院创成三级乙等综合医院,2023年以来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超400项。建成3个国家级、1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。就医便利度大幅提高,建成3个城市医疗集团和9个县域医共体,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调阅70万次。2025年上半年完成“云诊疗”12.5万人次,县域医共体服务群众94.49万人次。基层服务能力持续增强,实施“大学生村医专项计划”,建成43个省级、163个市级基层特色科室。
市卫健委表示,将持续在技术提升、设施改善、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发力,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。
织密民生保障网 重点守护困难群众和“一老一小”
近年来,扬州市医保系统聚焦困难群众和“一老一小”重点群体,持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,切实减轻群众医疗负担。
在困难群体保障方面,2024年全市医疗救助基金支出超1亿元。通过全额资助参保、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、提高报销比例等举措,确保困难群众县域内住院个人自付费用控制在10%以内。目前,困难群众大病保险起付线降至7500元,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救助比例不低于70%,年救助限额最高达13万元。
针对“一小”群体,实施生育友好政策。孕产妇住院分娩目录内费用实现财政全额补助,职工医保产前检查费用结算标准提高至3000元。新生儿住院报销比例提升10个百分点,基层医疗机构首诊住院实现零自付。2024年已为1.5万余人发放生育津贴2.9亿元。
在“一老”保障方面,长期护理保险实现全覆盖。今年起实施国家失能等级新标准,新增待遇享受人员3531人。重度失能人员每月可享受最高1800元照护补贴,百岁老人更可“免申即享”长护险待遇。目前全市享受长护险待遇人员达1.5万余人,193名百岁老人直接受益。
免责声明:该文章系本站转载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