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-12-13 18:35 来源:证券之星 阅读量:9661
文章摘要
穿越2024年的市场波动,资本市场对于中国经济从周期底部的复苏态势,又产生了新共识、新企盼。临近岁末,围绕当前复杂的外部环境,未来经济如何走?投资机会又会围绕哪些产业展开? “我们认为2025年市场整体是比较平稳向好的。经历过去几年的...
穿越2024年的市场波动,资本市场对于中国经济从周期底部的复苏态势,又产生了新共识、新企盼。临近岁末,围绕当前复杂的外部环境,未来经济如何走?投资机会又会围绕哪些产业展开?
“我们认为2025年市场整体是比较平稳向好的。经历过去几年的市场剧烈波动之后,历史估值水平其实在比较低的分位,一些高频数据近期也都出现了企稳现象。”12月12日,在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主办、21世纪经济报道承办的第六届南方财经国际论坛2024年会——21世纪基金业年会中,嘉实基金副总经理姚志鹏分享了对新形势下投资机遇的诸多见解。
“无论是资本市场人士还是产业人士,都不应该低估政策的累积效应。”姚志鹏在会中指出。10月以来,国内增量政策成效初显、叠加政策底明确,市场支撑位明确,稳增长政策组合拳有望通过消费与生产传导至企业业绩端的恢复,后续企业盈利存在修复希望。同时,且中央扩表的趋势相对确定,最终会落实到私人部门需求修复和上市公司报表端改善。
具体来看,姚志鹏认为,A股市场中长期向上的大方向比较确定,背后存在三大政策方面的驱动力。
驱动力之一:政策着力“需求扩张+供给优化”,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
姚志鹏认为,今年以来的一系列稳增长政策,对需求扩张和供给优化具有正面托举作用。从10月份的经济数据来看,一些初步好转迹象已经出现,如消费、服务业、出口等领域的数据表现良好。尤其在消费领域,受以旧换新政策影响,家电、汽车等数据较为亮眼。
同时,部分城市的地产数据也已开始转好。尽管一些投资人对于房地产调整周期是否会过长存在担忧,但对此姚志鹏表示,中国在过去几年中已经主动对地产可能带来的回调风险做了限制,区别于其他经济体,中国的房地产调整往往更具主动性,周期长度也将有所差异。
驱动力之二:地方财政压力有所缓解,广义财政大概率扩张
11月8日,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三项新一轮“6+4+2”万亿元大规模隐性债务置换,其中包括安排6万亿元债务限额和4万亿元新增专项债共10万亿元资金用于化债。
对此姚志鹏认为,“6+4”化债方案将缓解地方投资的收缩效应。从历史表现来看,财政发力,广义赤字率上行,PPI大概率会上行、A股的ROE也会有显著提升,从而对指数和经济周期类资产形成推动力。而从政策研判来看,未来政策大概率还会提高赤字目标,从而驱动企业ROE企稳甚至上行。
驱动力之三:政策端资本市场支持政策发力,中长期资金入市动力较高
新“国九条”发布以来,种种数据显示其对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持续引导已经初显成效。其中险资的入市规模明显上行,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,险资投资股票共计2.1万亿元,较一季度环比增加6.7%。
在具体的投资方向上,姚志鹏则认为,结合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,新质生产力已然成为了一个“很难回避的话题”。
“资本市场在情绪走出悲观时,中期能够产生较大回报的资产,历来会本能迎来风险溢价的快速上行。”姚志鹏表示,而为长期促进经济动能切换发力点,未来政策将持续倾斜、地方财政空间加大对科技产业支持力度。新质生产力景气向上具备投资价值,且在全球具有优势地位,未来估值扩张和业绩弹性都较高。
进一步来看,姚志鹏指出了新质生产力主题下的五大细分投资机会——AI、固态电池、自动驾驶、机器人和低空经济。
在AI方面,一方面,2025年受益AI算力需求加速增长、上游资本开支加速扩张,因此可充分关注AI芯片先进封装技术、光模块等算力基建领域。同时,2025年AI终端的创新发展,也或继续解决AI商业模式toC问题,对此AI手机、AIPC和XR视频或成为年度重要增长点。
固态电池作为“黑科技”,有望取代液态锂电池,在安全性、能量密度方面打开当前液态电池天花板,成为下一代锂电池技术方向。预计2025年有望出现关键技术节点突破,全固态电池量产节点有望于2027年到来。
自动驾驶则是AI领域在终端上的重要抓手。在姚志鹏看来,智能驾驶标准变化政策直接影响汽车智能化的市场规模及增速,展望2025年,L2、L3级智能驾驶技术及以上渗透率持续提升,同时L4技术也会出现更多突破。
在工业机器人技术成熟后,我国的拟人化机器人尚处在早期的可行性验证阶段,但已经具备底层技术打通的可能性。在AI技术赋能+政策驱动+人口结构长期调整背景中,2025年预计机器人供需两旺。从数据来看,目前工业机器人整体的国产化率约37%,但进口依赖度仍然超75%,主要是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有待提升。
近期关注度较高的低空经济,是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环节,未来也将成为中国的优势产业。姚志鹏认为,中国在低空经济领域的硬件积累已具有良好基础,而作为军民两用的产业,低空经济未来潜在的利润空间也会超出市场的认知。
免责声明:该文章系本站转载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